2025年诺贝尔奖已经陆续揭晓,再次引发各方关注。据悉本世纪有超过三成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得主来自移民。
《自然》杂志分析
《自然》杂志最近的分析显示:自2000年至今,共有20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其中63位诺奖得主在获奖前就已离开其母国,部分人甚至多次跨越国境。
科学类奖项中,物理学是本世纪至今外国获奖者比例 * 的领域,37%的获奖者是移民,化学奖和医学奖这一比例则为33%和23%。
一部诺奖史,半部“移民”志

移民历来在诺奖舞台上扮演者重要角色。
本次化学奖三位得主中的两位是移民:
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出生于英国,现定居澳大利亚
奥马尔·亚吉:现为美国居民,是首位出生于约旦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物理学奖三位得主中有两位是移民:
米歇尔·德沃雷(Michel Devoret)出生于法国
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出生于英国
二人目前均为美国居民
科学家的移民故事由来已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从出生地德国移居瑞士(后又迁往美国)。
玛丽·居里(Marie Curie):离开故土波兰前往法国工作。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经济学家甘古利认为“人才可能诞生于任何地方,但机会并非如此”——之所以能看到众多外籍诺奖得主,原因是 * 成效的科研机会(包括 * 质的培训、设备及研究团队)分布在全球各地。
下一个诺奖中心在何处?
美国是科学家国际流动的 * 受益国之一。据悉美国40%的诺贝尔科学类奖项靠移民斩获。但是近些年来,科学家与国际学生的国际流动正面临日益严峻的阻碍。
特朗普削减科研经费、H-1B新规要求收10万美元申请费等。
澳大利亚对国内高校每年招收的国际学生数量设定上限。
日本提议削减对外国研究生的资金支持。
下一个诺奖中心在何处?全球似乎在“跃跃欲试”。欧洲科研理事会(ERC)表示将为愿意把实验室迁往欧盟的科学家提供高达20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法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也已经设立了吸引美国研究人员的项目或为外流的美国科学家提供资助。
各国纷纷向优秀人才抛出橄榄枝,是因为这是一场人才抢夺站——它不仅仅是科研人才的抢占,更是未来创新主导权的争夺。移民,追求的不只是身份,更是创造力的自由绽放。
博乐移民优势